www.毛片.com,制服丝袜在线不卡,国产小视频在线免费,91av中文字幕

電力短缺,“雙碳”目標該不該“背鍋”?

中國新聞網 · 2021-10-29 16:43

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發(fā)生歷史性變化,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?!?/p>

10月27日,國新辦發(fā)布了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》白皮書。這是中國繼2011年以來,第二次從國家層面對外發(fā)布的關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白皮書。

白皮書的發(fā)布意味著什么?當前部分地區(qū)的電力短缺會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嗎?帶著這些疑問,中新網“中國新觀察”欄目采訪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、社科院生態(tài)文明所原所長、學部委員潘家華,清華大學環(huán)境學院教授王燦,圍繞白皮書的相關話題進行權威解讀。

訪談實錄摘編如下:

應對氣候變化,中國言出必行

中新網記者:根據白皮書,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.4%,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%—45%的目標,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。我們能取得這些成果的原因是什么?

潘家華:能取得這些成果,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究其根本,首先是生態(tài)文明理念的生根發(fā)芽。

如果沒有認知上的根本轉變,要人們采取行動是很困難的。

第二點在于零碳可再生能源技術革命性的突破。

從電力的生產側來看,我們需要的是能源服務,可以使用“零碳”的能源服務來擺脫碳。2015年前,風、光等能源發(fā)電的成本和效率,無法和常規(guī)的化石能源相提并論;2010年后,僅僅10年時間,風、光發(fā)電的成本下降了80%以上,這樣技術上革命性的突破,讓我們有了信心和底氣。從電力的需求側來看,純電動汽車的出現(xiàn),讓我們看到了擺脫燃油車的可能。

技術的突飛猛進,讓我們從生產和消費兩側都看到了“零碳社會”的曙光。而技術之所以能突飛猛進,跟生態(tài)文明理念的轉變密不可分,二者相輔相成。

第三,人們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。以前,人們更在乎收入的增長、消費水平的提升,對環(huán)境質量重視不夠甚至忽略?,F(xiàn)在人們要求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,必須要從源頭上減煤去煤。

第四,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的頻次和強度大幅度提升,比如南方高溫熱浪、鄭州和山西的極端暴雨,減排控制溫升,關乎永續(xù)發(fā)展。

最后,這也是擔當國際責任的體現(xiàn)。美國作為發(fā)達國家,拒絕批準《京都議定書》、退出《巴黎協(xié)定》;而我國作為發(fā)展中國家,與世界攜手一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,同國際展開有實際意義的合作。

中新網記者:白皮書提到,我國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標舉措: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(xiàn)碳中和;到2030年,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。65%這個目標的設定是基于哪些考慮?我們面臨哪些挑戰(zhàn)?

王燦:這個目標是綜合考慮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和碳達峰的要求設定的。實現(xiàn)這個目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,因為隨著經濟發(fā)展速度的放緩,碳排放量的增速要得到更快的控制。

從“雙碳”目標給出的路徑來看,十年的時間,我們要盡快實現(xiàn)GDP的增長跟碳排放脫鉤。如何讓這么大的經濟體,實現(xiàn)產業(yè)結構的升級轉變,同時要快速進入低碳和脫碳軌道,讓能源系統(tǒng)先于經濟系統(tǒng)實現(xiàn)脫碳化,是非常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。

潘家華:這個強度目標是過渡屬性的,測度能效和碳生產力的提升。我們現(xiàn)在走向碳中和,盡管效能也重要,但核心要義在于絕對量的控制和下降。發(fā)達國家的國家自主貢獻,幾乎不涉及強度指標,而是絕對量的管控和削減。作為發(fā)展中國家,這些相對屬性的指標仍然有意義,但隨著最終的碳中和,相對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。

電力短缺,“雙碳”目標不該“背鍋”

中新網:部分地區(qū)電力短缺會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嗎?會影響我們的碳排放目標嗎?

王燦:要一分為二來看,短期來看是有可能的。因為要迅速解決短期的電力供需矛盾,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增加化石能源為基礎的電力供應,進而帶來短期內碳排放的增加。但從長期看,只要保持通過發(fā)展可再生能源來滿足未來電力需求增長的能源發(fā)展路徑不變,就并不會影響“雙碳”目標。

潘家華:近段時間電力短缺,拉閘限電,企業(yè)關停,情況很嚴重。但是,碳達峰、碳中和不應該“背鍋”。把電力短缺歸結于“雙控”目標,是很膚淺、表象的認知。

首先,我們的電力和能源消費,總體是平穩(wěn)的,沒有明顯增加。其次,政府和市場的渠道手段都有,不可能無征兆,突然煤碳電力短缺了。一段時間以來,整個社會言必談“雙碳”,歸因“雙碳”,理所當然。但是,這不是簡單的碳的問題,即使有問題,也是有人高喊“雙碳”口號,盲目、懶政,把“雙碳”當做“一刀切”的借口。

任何正常運行的經濟體,遇到自然的、市場的、社會的變化而出現(xiàn)的經濟波動太正常不過。就像汽車行駛有彎道一樣,轉彎不能一下子急剎車,需要有緩沖期,不能“一刀切”。

客觀層面,國際上因為疫情原因,許多經濟體的正常生產營運受到沖擊,生產停滯,社會基本需要難以保障。我國在新冠疫情下,嚴防嚴控,在疫情退潮情況下,企業(yè)迅速啟動生產,減少損失,因而我國的產能得到利用,滿足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求。相對于疫情減產停產,恢復生產自然需要能源消費的增加。

之所以說電力短缺和“雙碳”無關,是因為碳中和是2060年前實現(xiàn),我們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。這期間,我們的火力發(fā)電站是可以漸漸正常關閉的,不是2021年就要立刻關閉。我們所說的峰值,也不是立即實現(xiàn),更不是攀高峰,而是要經過一個高位平臺期,會有多峰突起,不是單一的峰。因而,不應該“一刀切”!

能源作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和發(fā)展必須的動力來源,隨著經濟社會和自然條件的變化,肯定會有波動的,而且這個高位平臺期是比較長的時期,只要從長遠的趨勢來看碳排放是波動下降的就可以。

中新網:部分地區(qū)的電力緊缺,是否也提示我們,中國需要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?東北等地電力短缺,是否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“脫碳”進程?

王燦:確實是有依賴,這個無論是產業(yè)界、能源界還是公眾都能直接感受到。但電力危機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示。

一方面要盡量減少生產終端用能里面高耗能產業(yè)的比重,老百姓的能源消費里也要盡量厲行節(jié)約。另外,在用能的時空分布上,還有比較大的空間做優(yōu)化調整,削峰填谷,建立更完備的用能調節(jié)機制,利用大數據、虛擬電站等新興技術來實現(xiàn)更加科學合理的能源轉換和能源消費。

中新網:去年嚴峻的疫情之后,多地地方政府為了拉動投資、刺激經濟,一大批煤電項目逆勢上馬。這會給我們實現(xiàn)最終目標帶來哪些影響?會影響碳達峰碳中和嗎?

潘家華:不會有太大的影響。

但是,地方政府的短視和不理性,做這些投資,是要做好思想準備的:高碳鎖定會增加資產閑置和資產浪費。投資幾年之后,煤電最后賣不出去,成本怎么收回來?這是投資商和地方政府需要擔心的問題。

一方面,國際社會加速邁向碳中和,另一方面,廉價的零碳能源占據市場,高碳的煤炭投資項目,最后可能是“無可奈何花落去”,但這些投資不會對碳中和造成根本的影響。

王燦:這些其實只是某些地方政府不完整、不準確、沒有全面貫徹新發(fā)展理念的做法。

按照以往的經驗,一些地方在面對短期經濟發(fā)展上的困境時,習慣于依賴傳統(tǒng)的發(fā)展模式,增加兩高項目。表面上能夠解決一些問題,因為有了新項目,GDP指標就上去了;項目建設活動增加了,當前的就業(yè)就上去了。但是這個產能本身可能是過剩的,產能背后還有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污染和氣候變化壓力等一系列的問題。

這也體現(xiàn)出我們面臨的一些問題往往是多重矛盾的疊加的產物,比如疫情、短期經濟發(fā)展的困境、能源供需的不平衡、局地的環(huán)境污染、中長期的氣候變化等等。要把這些矛盾放在一起考慮,才能夠找到一個更優(yōu)化,更合理的方案。

白皮書,對光喊口號的發(fā)達國家施加壓力

中新網:根據《聯(lián)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秘書處近日發(fā)布的各國國家自主貢獻 (NDC) 的最新情況,盡管許多國家承諾了新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,世界仍然難以實現(xiàn)《巴黎協(xié)定》規(guī)定的控制升溫 2 攝氏度的目標。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,白皮書的發(fā)布有哪些現(xiàn)實意義?傳遞出什么信號?

王燦:現(xiàn)實意義體現(xiàn)在能夠幫助公眾提振信心,并為解決氣候問題提供了根本出路。一方面,應對氣候變化必然會面臨很多矛盾和困難,我們需要有錨定目標的決心和信心。而白皮書展現(xiàn)出我們近些年來進行氣候治理的成果,可以提振信心。

另一方面,短期來看我們有能源供需的矛盾,長期來看我們將面臨傳統(tǒng)的能源供給方式與環(huán)境和氣候安全的矛盾。白皮書則為我們解決這些矛盾提供了大的方向——堅持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引下,大力發(fā)展可再生能源,通過綠色安全的能源供給方式來滿足未來的能源的需求,協(xié)同解決能源供需問題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(zhàn)問題。

潘家華:白皮書發(fā)布傳遞出的信號是非常積極的。首先,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但是我們還是發(fā)展中國家,人均收入水平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做出這樣的擔當,是一種負責任的態(tài)度,表明中國在做出積極、自主的貢獻。

第二,是對只說不練光喊口號的發(fā)達國家施加壓力。美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15噸,是中國的一倍以上,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。歐盟看似做得很先進,但除了丹麥芬蘭等比較小的經濟體之外,德國、法國等都明確是要到2050年才能實現(xiàn)碳中和。

中國目前城市化進程還沒完成,工業(yè)化進程還沒完成,人們的收入水平還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,我們都這樣努力,那他們有什么理由不做的更好一些?這是我們在給發(fā)達國家施壓。他們不能光說不練,他們必須加快步伐,他們必須做得更好。

第三,中國是發(fā)展中國家,我們能做到這樣的自主貢獻,是給其他發(fā)展中國家樹立了標桿示范。

中新網:這次白皮書的發(fā)表,體現(xiàn)了中國該領域內在國際上的什么地位和作用?

王燦:中國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參與者、貢獻者和引領者。在一些問題上我們有能力去發(fā)揮引領性的作用,比如提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和中國經驗等,也在一些雙邊、多邊的磋商中為國際制度的構建貢獻中國智慧。

當然,在聯(lián)合國應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,在涉及一些具體的議題和行動時,發(fā)達國家跟發(fā)展中國家的責任和能力還是有區(qū)別的,發(fā)達國家應該在資金、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做出表率。

中國的地位和作用也會越來越凸顯。這不僅是我們主動作為,也是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。因為中國成功發(fā)展的事實擺在那,大家希望看到中國是怎么想的、怎么做的,對未來是怎么期望的,以及中國對于一些問題的態(tài)度。

當然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為我國的發(fā)展提出了新要求,其中就包括人才培養(yǎng)。未來的全球治理上,中國發(fā)揮積極作用的需求會越來越大,需要大量了解中國情況、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,這些人才在參與國際事務時,不僅需要有多學科的專業(yè)知識,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。這確實是中國目前迫切需要補上的一大短板。

編輯:劉群

監(jiān)督:0571-85871667

投稿:news@ccement.com

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水泥網立場。聯(lián)系電話:0571-85871513,郵箱:news@ccement.com。
2024-11-27 11:28:52